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中国宗法制度的演变过程

时间:2018-04-25 11:40:11编辑:梓岚

高门望族的子孙有些迁住外地,也仍然称举原籍的郡名以为标志,这便是所谓的“郡望”。郡望者,一郡之望族也。如陇西李氏、琅琊王氏、清河张氏、博陵崔氏等便是。由于一姓常常不止一望,所以举郡望便成为区别宗姓支派的一种方法了。当时的强大宗族,即所谓“大姓”、“冠族”、“世族”、“士族”,既要门第高,又须族望隆;而寒门、庶族即使有一定的财产或曾经入仕,也仍然无法同“士族”相比。

郡望的影响还一直波及于后世,直到今天,有些人仍喜欢标举某地名人以为祖先,借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二、谱牒与宗祠

由于门阀的重要,因之也出现过一些冒充名族的现象。为此,谱牒之学产生了。说通俗点,便是“空口无凭,立此为据”。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已十分流行,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家传”、“家谱”多达数十种。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更可谓是这方面的专书。宋明以后,谱牒越来越多,士大夫之家几乎都有宗谱,其名称也有家谱、世谱、家乘、族谱等名目。

谱学的兴盛,最初当然是适应了门阀制度的需要,正如柳芳在《氏族论》中所说,“系之地望而不惑,质之姓氏而无疑,缀之婚姻而有别”,带有很明显的封建宗法制度色彩。但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历史资料,也能为今天的某些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如近年来发现的山东《孙氏家谱》及浙江兰溪《诸葛氏家谱》,便是研究孙膑及诸葛氏家族的十分难得的资料。

本文标签:
本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