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从自恋到互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

时间:2012-05-09 16:48:03编辑:历史狂流

没有认真考察过外国文人的命运,不太好说外国文人有没有什么宿命。不过对于中国的文人的命来说,凡翻上过几页中国的书,便会发现中国文人一些有趣的东西。譬如,互虐与自恋。

  关于互虐,早在若干若干年前,就由那个魏文帝说了——大约就是那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吧。文人相轻,上古的不好说(据说上古还没有发明“相轻”一词),但是从“焚书令”的制作、颁发、实施开始就有了吧。与秦始皇比,李斯恐怕应算是一个文人吧,只是与普通的文人比,李斯当上了始皇的谋士罢了。不正是有了李斯的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建议,当时的中国轻而易举地将百家争鸣变成了一言堂。这样,才有了与此相关的两千多年历史的斑斓多姿的画面。譬如蔡邕与王允的故事,不过是这一历史长卷中有点起眼的画面而已。董卓用蔡邕,是蔡于董的朝廷里有用,而且蔡已经对董缴械投降。关键还在于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已不太可能对董的当政提出什么有力的挑战了。但蔡邕对王允就不一样了。蔡的名气与才气,都是王不能比的。当王允作出了处理蔡邕的决定后,怕死的蔡邕哀求道,“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不允,这时有人站出来为蔡邕说情,说情的理由是他“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对此,王允也不允。他是这样说的:“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事党蒙其讪议。”也就是说,蔡不能留在世上的原因至少有二,其一是“旷世逸才”,其二是生怕“蒙其讪议”。如果说其一还仅仅是因为嫉妒才学,那么其二就是直接关系到生命了。本来清静的王允,自己给自己预留下一个敌人——王允不杀蔡邕那才是天下第一弱智了。

本文标签:
本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