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苏联民歌《喀秋莎》背后,有中国人的伤痛

时间:2022-09-26 15:43:21编辑:yu118.com

近期,苏联民歌《喀秋莎》再一次在国内火了一把。

苏联民歌《喀秋莎》背后,有中国人的伤痛

俄罗斯歌舞团的演员们正在演唱《喀秋莎》。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从这一节歌词可知,《喀秋莎》诞生于战争时期。

关于它的诞生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38年,战争背景是张鼓峰事件;一说是1939年,战争背景是诺门坎事件。我们撇开《喀秋莎》本身,先来看看孕育它的这两场战争。

【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位于我国吉林省珲春市东南边陲,与苏联、朝鲜接壤。根据诸多历史文献,如1886年《中俄珲春东界约》,1909年中国(清)珲春边务处职员同驻洋馆坪清军共同勘定的国境线以及1911年俄国参谋本部发行的1:84000地图,均表明张鼓峰在中国境内。

由于张鼓峰在军事战略上对苏联波谢特平原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有重要意义,因此,苏联政府不顾历史事实,坚持认为张鼓峰在苏联境内。

苏联民歌《喀秋莎》背后,有中国人的伤痛

张鼓峰事件中,苏军缴获日军的武器。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已经把东北划归为伪“满洲国”的日本人不干了。日本人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

经过一番没有结果的谈判之后,日军大本营痛下决心:夺回张鼓峰。

7月30日起,日苏双方展开对沙草峰、张鼓峰等高地的反复争夺。日军参战总人数近7000人、火炮37门。而苏军投入的兵力约2万人、火炮100门、坦克230辆、飞机100多架。

本文标签:
本文专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