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孔子修订过春秋吗

时间:2018-01-04 16:02:28编辑:梓岚

一权威,连最有势力的当权者也无法改动他们撰写的史事记录。鲁宣公二年(前607),晋卿赵盾与国君灵公嫌隙渐深,指使党羽赵穿杀灵公,而自己佯装逃亡,未离国境又返回国都,太史书曰“晋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与之辩解,太史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赵盾无言以对。

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齐国权臣崔抒杀齐庄公,太史明书“崔抒弑其君”,崔抒连杀太史兄弟二 人,但第三位太史仍继书如其二兄,崔抒只得作罢。上述事例说明, 权臣可以用死亡来威胁太史,但却无法使太史改动国史记录。那么,孔子既不是太史,也不是权臣,又怎能做到连执国柄者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随意观览国史,还可以任意笔削国史?

至于后世反复渲染的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其实也与孔子不相干,这只是历代史官相传的固有笔法。周代讲究礼制,重尊卑等级,史官记述国事则严格遵守规则。如:鲁之大臣阳虎其时实际已执掌国柄,但名义上仍是季氐的家臣,因此作为鲁国国史的《春秋》,因家臣位贱,就完全不书其事。后阳虎叛乱取走鲁国传世的宝玉、大弓,《春秋》却书为“盗窃宝玉、大弓”,将阳虎贬为盗。

反之,如果尊者受到不敬的待遇,史官按照记事规则要尽力掩饰和避讳,如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周天子于河阳会盟,《春秋》则以“天子狩于河阳”书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后人因囿于“孔子笔削”的成说,把本属于史官书法的内容全都归之于孔子的“微言大义”,这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真实。

本文标签:孔子 春秋
本文专题:

下一篇:王孙满是谁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