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洛神赋》:曹植爱慕的洛神到底是谁?

时间:2018-09-28 14:30:56编辑:文二

68a6312f797937f8b95dc26db4691d4a.jpg

甄宓影视形象

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222年),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途经洛水,触景生情,一方面是对美好记忆的追念;另一方面是君臣不遇的苦恼和前程莫测的忧虑。

在此情况下,曹植由神话中的宓妃联想到过世周年的甄氏,痛定思痛,不知如何是好,便到幻想的世界中寻求寄托,洛神就是这种幻想的化身。

《洛神赋》中的宓妃,有可能是生活中甄氏形象的艺术再现,洛神的风姿也可能保留着作者对甄氏的深刻记忆,但“感甄”不同于“论甄”、“赋甄”,更不是人物传记,因此宓妃不是甄氏,而是甄氏和许多似曾相识的美人仪容的综合和升华。

“寄心君王”说是从作品的第五段“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引申出来的,这里的“君王”是洛神对“余”的称呼,而“余”是曹植用来指代自己的。

这两句话的原意是,“余”与洛神临别时,洛神表示会时常把“余”放在心上,时时挂念着。

持“寄心君王”说的人认为,曹植是以洛神比喻自己,以“君王”指代曹丕,并把“寄心君王”理解为“屈子之志”,把曹植对曹丕的态度类比成屈原对楚怀王的一片忠诚之心。

对于“感甄”说,有人认为是历史小说的杜撰,没有实据;对于“寄心君王”说,学术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仅曲解历史事实,而且与《洛神赋》的文义相违背。

《洛神赋》在字面上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歌颂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丽女性,大胆抒发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之情。

本文标签:洛神 曹植
本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