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图文]赵匡胤《太祖誓碑》在宋朝具有宪章性质

时间:2020-12-02 09:16:20编辑:野蛮历史网

孔子说:“邦国治理达到无为而治境界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不过是恭恭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而已。”

这里涉及到孔子在前还是老子在前的问题。钱穆主张孔子在老子之前,我同意这个看法。钱穆为“无为而治”的发明权解释道:“孔子屡称尧、舜之治,又屡称其无为,其后庄、老承儒家义而推之益远。其言无为,与儒义自不同,不得谓《论语》言无为乃承之老子。”这话略过不提。

“无为而治”,是邦国治理的理想境界,是大政治家的邦国治理结果。现代文明社会也在追求这个境界和结果,所谓“小政府”,其实就是要政府的功能退至最小,而完成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完善的格局,也就是在向“无为而治”趋近。对百姓的干预越少,政府计划行为越少,也就越是接近于“无为而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的执政,看似“无能”,但却是共同体的幸运。那些好大喜功,不断需要“政绩”来自我鼓舞的执政,反而可能给共同体带来不幸。人民,是可以自治的。

达致“无为而治”这个境界或结果,要有许多条件,在儒学看来,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个是执政的道德境界,一个是庶民百姓的道德境界;在儒学的逻辑中,前一个条件,又是第二个条件的条件。这个意思是说:共同体间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但这个文明程度,必有赖于执政者的文明程度的率先提高。《论语》中已经反复陈说了这个理念。《大学》中,将这两个条件概括为“絜矩之道”,“絜”的意思是绳索,用绳来度量;“矩”是尺子,用尺子来度量,“絜矩之道”,就是度量之道,是说言行要有规矩,要有垂范作用。但是自己首先要正确,否则,度量的对象就是不正确的。《大学》中的这个意见,更是不断出现在各种儒学著作中,从《孟子》、《荀子》一直到现代儒学。因此,这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思想。当孔子说出“无为而治”的时候,他是相信人的道德能力的。他认为人可以实现强权治理以外的模式。

本文标签:宪章 太祖 宋朝
本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