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图文]口述历史的真实性有几分?

时间:2020-12-11 10:20:43编辑:野蛮历史网

周锡瑞的回答倒也中肯:如果是不真实的口述,那抢救它的意义何在?(大意)

这也是我近年常常思考的议题。因为个人偏好的原因,我从新闻采写转入旧闻发掘已有段时日。口述也做了一些,但更多时候,我热衷于查档案和老旧报刊。当事人的口述,一般会提供档案所没有的鲜活细节,但如果存在利害关系,口述的内容常常又是失真的,甚至完全颠倒黑白——如果没有其他的旁证和相反口述的存在,这一抢救下来的历史片段,似乎注定要被当作信史来反复征引,你乐见这种局面的产生么?

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它让我对口述历史保持了越来越大的警惕心。同样以抗战老兵为例,这些年相关的采访非常之多,我相信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举国上下又会掀起一轮煽情叙事的狂飙。我也在反思,为何我现在对采访抗战老兵几无兴趣?

2005年,我也曾采访过一些抗战老兵。那是我最早进入口述史的实操层面,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后来对媒体同行一篇老兵报道的勘误。甘肃一个叫马兆麟的老兵,自称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在中条山战役前任团长,后接任高桂滋职务,代理国民党第17军军长。他的口述被记者写入报道中,其中关于高桂滋的段落引发高桂滋女儿的不满。她经过调查发现,黄埔6-16期学员名册中,并无马兆麟名字,17军历任团长及以上职务中,也无其人。

为了进一步核实马兆麟的身份,我去了他所在的村落。村人皆知他曾为“伪军官”,建国后还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但其在国军的具体职务,则无人能说清。马兆麟和其家人,则坚持原来的说法。最终是在当地档案馆中,我查到一份黑五类的登记表,上面显示他建国前的职务是“伪连长”。当我将复印件给马兆麟看时,他久久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