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图文]解密三次危机与中国改革起源

时间:2020-12-14 09:26:56编辑:野蛮历史网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出两个结果,按毛泽东的话,“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所谓揭了盖子,就是破除了斯大林神话,苏联神话。引出了改革的话题;此后,东欧国家一直在进行改革探索,最早是南斯拉夫,随后是波兰、匈牙利,后来又有捷克,苏联赫鲁晓夫时期也想改,只是始终没有突破。所谓捅了漏子,就是上面讲的,引起了共产党世界的思想危机和政治危机。

  对于中国来说,1956年并不存在危机。相反,中国正处在所谓“凯歌行进”的时期,充满着大胜利的气氛。因此,相对于许多共产党的惊慌失措,中国领导人显得从容得多,自信得多。对于毛泽东来说,与其说是一个危机,不如说是一个机会,使他可以摆脱斯大林的精神束缚,大干一场,可以比苏联做得更好,走得更快。从另一方面看,这场危机虽然是外在的,但是中国也是学苏联的,而且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毛泽东本人对照搬苏联并不满意,认为它条条框框太多,压抑了下面的积极性,不符合他的全民动员的思路。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动因,促使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话题。不只是毛泽东、陈云、邓子恢、李富春、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都做了很多思考。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扩大民主;一个是经济改革。

  关于扩大民主。从年初的知识分子会议,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两个万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到八大提出防止个人崇拜问题,再到号召党外帮助共产党整风。这些举动当时在国外引起误解,认为毛泽东在搞“自由化”,赫鲁晓夫很不满,匈牙利的反对派甚至把毛泽东引为知己。其实,他们都没有理解毛泽东。我分析,毛泽东扩大民主,主要有三层考虑:一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出力;二是有意借助党外的批评冲击官僚机构的沉闷空气;三是希望树立一种显得比苏联自由、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形象。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甚至对美国制度表露出某种兴趣。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意图让知识分子或民主党派来分享政治权力,他提出“双百方针”基于一种政治判断:相信“争鸣”不会僭越雷池,触动政治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