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苑!微信公众号:yu118.com

[图文]“病夫”“黄祸”一百年:中国人心中“敌人”面目的变迁

时间:2020-12-11 10:20:48编辑:野蛮历史网

“病夫”“黄祸”一百年:中国人心中“敌人”面目的变迁

《黄祸图》是由德国画家赫曼·克纳科弗斯于1895年所创作的版画。正式的名称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所题的“欧洲各民族,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

去年,便听说上海有计划将曲阳公园更名为“精武公园”,虹口体育馆改名为“精武体育馆”。前两月读报,发现精武体育公园已悄然完成改建,并于公园内修建霍元甲等十八位武师的铜像,据闻将来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与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拆除疑似精武会旧址的风波相比,颇有亡羊补牢的意味。三十年前热播的那部电视剧《大侠霍元甲》,让不愿以臣虏自认、击碎“东亚病夫”称号的霍元甲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以此衍生出来的众多或虚或实的故事,经过商业化的包装与营销,不但赢得口碑,也赢得了票房。

近代以来的中国,由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体育无可避免地与政治、国运之间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奥林匹克一词在二十世纪初曾被译成“我能比呀”,这一佳译背后浸染的悲情色彩足以让人动容。1981年男排战胜韩国,北大学生在庆祝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著名的口号,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习惯于将奥运的金牌数与国运的兴衰联系起来。“东亚病夫”一称尽管长期以来被视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象征,但对其来龙去脉加以探究者却并不多见。台湾政治大学杨瑞松教授所著《病夫、黄祸与睡狮》一书详细考证之后所揭橥的真相则颇有出人意料之处。作者指出病夫(sick man)一词是近代以来西方舆论常用来评论国家陷入长期衰败又无力改革之窘境的政治术语,最早典出于俄皇尼古拉一世形容奥斯曼帝国为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直到杨著出版前(2009年),该词仍多在新闻报道中被用于形容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疲软表现。因而,当中国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失败之后,自强运动所造成的中兴幻象破灭,西方舆论遂以“东方之病夫”形容当时清廷内外交困的局面,最初仅是一客观的描述与评论,更不涉及对于中国人体质的批评。最早将这一称呼引介入国内的《万国公报》《时务报》等报纸,亦不过局限于批评中国的政治制度已沉疴深重,到了非改弦易辙不可的时候。事实上,在当时人心中,“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的衰亡是清廷所亟须引以为镜鉴的“前车”,康有为便曾奏给光绪《进呈突厥削弱记序》,文云:“横览万国,与中国至近形似,比拟同类,鉴戒最切者莫如突厥。”梁启超甚至曾将两国比喻为“同种”,因而所谓“病夫”一词在国人最初的语境中不过是借西方人之批评,自警自醒,借以推动变革。